索 引 号 11150500MB1536720M/2024-04048 主题分类 \
发布机构 文  号
成文日期 公文时效 有效
索 引 号 11150500MB1536720M/2024-04048
主题分类
发布机构
文  号
成文日期
公文时效 有效
对政协通辽市五届三次会议 第067号提案的答复

发布时间:

2020-08-05 09:18

信息来源:

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

分享到:

发布时间:

2020-08-05 09:18


信息来源:

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



分享到:

 
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B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通林办发〔2020〕159号


政协通辽市五届三次会议

067号提案的答复

农牧业委员会:

《关于培育发展塞外红苹果产业的建议》收悉,现答复如下:

“塞外红”是我市果品产业发展的主推品种,是我市林业科技工作者历经20多年选育出的优良品种,已通过国家良种审定,并纳入国家优质特色小苹果种质资源库。为培育壮大林果产业,加快群众增收步伐,近年来,在市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推动下,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下,“塞外红”在全市范围内栽植规模不断扩大,配套栽培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,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课题已通过专家鉴定,成果达到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。“塞外红”特色高效、市场销路好,初果期果园亩效益达5千元,盛果期能达到1万元,经济效益非常显著,发展“塞外红”是调整农村种植结构,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、好品种,发展势头非常看好、发展前景广阔、发展潜力巨大。

近几年我市在发展“塞外红”方面速度较快,但也存在着优良苗木培育滞后、基地建设质量不高、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、科技推广培训还不够等一些制约“塞外红”发展的瓶颈问题。这对这些问题,我市将牢固树立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绿色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“塞外红”产业发展,争取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,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完善扶持政策措施为基础,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标,大力推进“塞外红”苹果产业“布局科学化、基地规模化、种植良种化、生产标准化、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、服务社会化、营销品牌化”,积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,不断完善产业服务体系,健全营销平台,培育龙头企业,延长产业链条,提升产业附加值,加快“塞外红”产业发展步伐,为推动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,实现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。

一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,推进标准化生产。加快优质种苗基地建设,从根本上解决全市“塞外红”苗木品种不纯、砧木不合理、质量标准差、携带病毒等问题,为建设高标准“塞外红”基地提供优质苗木保障;稳步扩大基地建设规模,优化全市产业发展区域布局,实现相对集中连片发展,着力打造4个示范带,即:国道303、国道111、县道456、省道304沿线4个“塞外红”产业示范带,到2025年,全市“塞外红”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;着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,坚持管理标准化,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范,细化管理流程,落实配套措施,大力推广高光效纺锤形或矮化密植篱架式新型丰产栽培模式,普及拉枝修剪、疏花疏果等标准化管理技术,促进早成形、早挂果、早丰产,全面提高果园产量、产品品质和效益。

二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,提升产业化水平。坚持市场化方向,推动形成多元化、规范化的的市场经营主体,大力发展果业大户、家庭林场,积极扶持一批有实力、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果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;建立健全“合作组织 农户”、“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”等利益联结机制,依托基地建设、龙头带动,推行订单生产和个性化产品定向服务,努力提高“塞外红”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;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,采取股份、合资、租赁、转让等市场化的办法,以提高基地建设、精深加工和冷链贮运能力为重点,打造引进类型多样、资源节约、产销一体、效益良好、创新发展的龙头企业;深度开发、研发独具特色的食用性产品和其它多功能产品,促进加工转化,拓展增值空间、增加附加值,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;加强“三品一标”认证,积极争取“塞外红”原产地地理标识;大力扶持培育果品企业品牌,创建优质“塞外红”产品品牌和知名营销、加工企业品牌,提升品牌知名度。

三是切实强化工作领导,完善组织化保障成立产业发展组织机构统筹谋划、指导和协调产业发展,发改、财政、自然资源、林草、税务、水务、农牧、电业、扶贫办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,加强协调配合,努力形成加快发展合力;建立财政金融支持体系,加大对“塞外红”产业基地发展的补贴和扶持力度,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产业发展,落实好本土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补贴政策,各类造林资金、植被恢复费、产业化项目、病虫害防治经费等林业生产类资金优先用于“塞外红”产业发展;积极构建科技支撑体系,加强多层次培训和技术指导,制定产业技术培训计划,建设科技示范培训基地,制作专题宣传培训视频,成立专家培训团队、实用技术指导团队,培训苏木乡镇业务人员、嘎查村干部、造林大户等,实现栽培“塞外红”的农牧民培训全覆盖,栽培“塞外红”科学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。

此答复,如有不妥,请指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202085

 

签发人:吕国华

联系人:李向峰

 话:6395027

 

 

 

抄送:市政协提案委员会、市政府督查室